2022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必看装置攻略
archdaily.cn/2022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整合公共文化生活的城市装置 © 都市实践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都市实践采用整合、插接、介入性的改造策略,将场地与东西两侧约 3 米的高差形成的底座转化为空间叙事的基座,统合原本散落的体量;以整体的力量与周围大尺度的新城市环境取得平衡;基座重新组织交通成为文化空间的节点及展示工业建筑的舞台;顶部为室外展区串联各建筑;内部结合现状开挖一系列下沉庭院,创造出一条空间叙事主线。
© 都市实践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辨识度很高的入口处塔楼是场馆的“迎宾“建筑,也是改造中唯一一座新建建筑;整齐排列的啤酒发酵罐、水处理池等保留了下来,成为展厅本身,通过楼梯、廊道、下沉台阶等串联,在有限的空间中组织出多种探访路径,每一次巡游的感受都与上一次不尽相同,因此在欣赏展品之外,逛展还会得到奇妙而丰富的空间体验。
© UABB 摄影:胡康榆
© 都市实践
展场主入口 - A塔楼 © UABB 摄影:胡康榆
策展人鲁安东介绍道,生息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观念,策展团队认为,当前需要引入生命的观点,来重新理解城市,即是时间上的节奏性,也是空间上的重叠,而主题的英文则是 Urban Cosmologies,并非中文的逐字译意,是从宇宙观着手,对此主题进行的另一层解读,Cosmologies的复数意为城市应该由多重宇宙共同享有,新的原点,重新理解,再次出发。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设计师以中国“最后的秘境”墨脱为切入点,通过三个设置,探索两个目的,做一场个体的游戏。首先,架高的设置顺势而为,将神秘遥远、值得敬畏的“墨脱”架高在空间的结构梁上,每件作品看似独立,实则被生态网络般的梁连接在一起;其次,梯子的设置。每个作品和地面之间由一把灵感源自当地人的独木梯连接,隐喻对待脆弱敏感的自然时应有的谨慎小心;最后,行为的设置。通过攀爬,触及自然,关照内心,来一场每次每人每件作品的专属相遇,“攀”与“不攀”都是与自然相处的一种选择。由此探索并反思,人类该如何与每一个似墨脱般美丽且独特的自然之秘境相处 ?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设计师以城市家具的形式将个体生活与城市空间结合, 以满足丰富多元的生活需求。这些寄生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具有多元功能的构件, 设计师称之为“城市寄生家具”。通过创造这样的“城市寄生家具”,原本消失的生活从私密空间向城市中延展开来,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再现原本看不见的“家”。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戴乐
装置思考的起点始于建筑师董功和艺术家李怒之间一次关于空间知觉的对话。装置通过在现有空间边界基础上进行平面与顶面的内向偏移的操作,建立起一个可以被感知的空间实体。这个新的空间实体由 36 根 7 米高的螺纹钢筋矩阵组成。通过对每一根钢筋的长细比和顶部负重的设置,使得钢材本身受拉的结构性能在与观者的互动过程中被感知,钢筋因此拥有了生物般的“韧性”。观者可以自由步入钢筋矩阵,并沿行走路径触碰,晃动钢筋,顶端的重锤将延长这一动态的过程,直至钢筋再次恢复静止。人和物,时间和空间的对话也将蕴藏于其中。
© 戴乐
© 戴乐
该空间装置是对三角形剖面的构成、体验及多个三角形的关联方式的一次实验。在矩形展示空间内植入两片倾斜墙面,形成了三个依次贯穿的三角形空间。三角形增强空间的透视性;透视延长线通过墙面上的门窗洞口投影到墙、顶面形成的色块,呈现出空间内偶然性对视关系。通过黑白色块对隔墙立面进行平面划分,促成透视与空间变化,使参观者从展厅入口行进到瞭望台的过程成为一段丰富的多维度体验。三角形在满足人对空间需求的同时,顶部空间逐步减少,更加符合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希望使参观者认识到空间设计也是被动式控制排碳的重要手段之一。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寰宇城市-展厅分布
马岩松 / MAD 建筑事务所
这是一个空间和光的装置。没有人知道宇宙的边界在哪儿,所以建筑师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一个无限的场景,在桶腔内部运用灯光和反射材质,吊起来形成无限反射的空间。人可以从下面的楼梯走进来,再从上面的门走出去,形成了这样一个没有边界的气氛。今年深双在金威啤酒厂,关于每个建筑师心目中的寰宇城市,这个腔体可能是很好的空间,以建筑师如何利用这个“无”,来给每个人制造在缤纷的寂静中与自己对话的感知和体验。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张斌 / 致正建筑工作室
我们探讨在高密度城市中引入分布式的蔬菜种植技,形成一种新型的可食用绿色基础设施,从而彻底打通传统规模农业中被分离的生产端与使用端,让蔬菜农业进入城市日常生活的个体空间与社区空间。传统城市的新鲜蔬果,依赖于高度全球化分工布局的农业基地与冷链物流供应。“蔬果气球”是一种不依赖于土地、可移动的、个体互助的蔬菜种植 - 食用终端。它分布于未来的居所、社区与街道,通过与手机应用的结合,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形成全新的基础设施与都市景观。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深圳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选择声音作为一种可以描述水的形态与运动的介质。“声圳”,意在通过水的声音,重塑小渔村与大都市的时间城市。以水的流动意象为核心,在空间装置中,用水的声音来串联出一条水流动的路线,也是观众走动的路线。独立空间内将会含有一种形态的水的声音。从城市日常生活中的饮水,到城市中的水系,层层扩展至海洋、冰川。创作声音聆听实体作品。以实地录音作为对待声音的美学态度,使用水声音为创作主体。该作品在装置作品外围供观众聆听。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华黎 / 迹·建筑事务所 TAO
恍惚之城包罗了物质的种种万象,但其形其质从不确定下来,正如这里弥漫的气。气的机遇来自于土和水的边际状态,也来自于两种时间的碰撞。碰撞产生了能量。在碰撞中这里上演着一幕幕的转化与更迭,膨胀与吞没、升腾与下降、流动与改变,永不停歇,幻化出一派混沌的生机勃勃与气象万千。正如老子在《道德经》所言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一个中国人平均每天产生 22.5 kg 二氧化碳排放,而一棵大树需要整整一年才能从大气中吸收等量的碳。以能源的宇宙观为出发点,装置利用呼气和吸气两种模式的不断交替,以可视化的方式来探讨碳这个话题。吸气模式下,每个气球将达到 11.5 立方米,相当于人均每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体积,占据了展厅内整个空间,将参观者“困”在其中。碳密集型的人类活动短片,被投影呈现在气球柱的表面上;呼气模式下,展厅处于半黑暗状态,气球缩小,人们可以在展厅中自由移动。墙壁上紫外光显示了深圳地图上的不同植被区域,根据它们不同的固碳能力,呈现出不同的紫外光强度。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以“时效性”为依据,失去时效的事物,人们视之为“垃圾”。但垃圾不总以讨人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时空中。本展旨在展示时空对价值判断的影响。与其说垃圾是一种结局,不如将这种价值判断的偶然性通过空间放大。通过限定既有的展览空间,控制观展人的视角,选定同一时空下若干个场景展现价值判断的差异性。若视展览空间为“正空间”,本展品将在展览空间中折叠一个附生的“负空间”:禁止观展人踏入,但仍可通过视窗观看,从中展示价值的主观判断与交织并游离在其中的客观价值。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当我们探讨机器的时候,通常会谈到建筑史里非常乌托邦式的设想。而这里的机器特指三轮车、电动车、代步车等,家庭用于代步或改造之后变成经营生产的工具,最常见的是夜市里卖小吃或百货的小车。所有者用这些相对廉价普通的机器,对属性进行了微调,给自己在庞大的城市里找到一个栖身之所。原本只作为交通工具的家用机器被改造为城市中的“随身建筑”,但又逃脱了为建筑而设立的规则。个体的生存智慧充分利用这些“随身建筑”的伪装性,以一种游击式的轻盈姿态,最大限度达成了个体对公共空间的有效实践。对这些家用机器的转化和使用,是无法享用宏大资源的个体对自己手中有限资源的最优解应用。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 UABB 摄影:胡康榆
延续深双“城市即展场,展览是实践”的原则,本届深双设置上述介绍的“何以共栖”“物灵之旅”“寰宇对话”“未来聚居”“共同行动”五大主板块之外,还有由“万籁之迹”“图书策展”“寰宇制服”“循环共创”“流浪动物之家”“美术馆联动计划”六个单元组成的特别板块,“UABB品牌馆”“香港馆”“罗湖馆”三个专题馆,以及常设展“即地制造”,从认知、方法和行动三个维度重点关注当代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应对策略,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编辑:戴乐,嵇瑞雪
*本文内容、标题及版式由 ArchDaily 整理
点亮“在看”和“点赞”,
将创意灵感放在第一位👇